比技术:电池是“心脏”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将对产业链中电池企业、材料以及资源配套企业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
在制造环节,电池、电机和电控属于电动汽车核心系统总成。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动整车厂的电池、电机依赖外购,电控系统则由于涉及整车控制通常为自主研发或者联合开发。由于这三大系统的极端重要性,能够为整车厂提供此类系统总成的供应商话语权极高,可直接与整车厂密切协作,共同分享新能源汽车发展盛宴。
在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系统中,电池技术最区别于传统燃油车,也是行业技术的制高点。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主流应用是锂电,其它还包括燃料电池等。
从产业链角度看,再往上一层,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材料,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挖掘也一直聚焦此领域。在成本中电芯占据绝大部分成本,而电芯中正极材料占48%的成本,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则分别占据约12%、14%和9%的成本。电池材料再往上游则是碳酸锂、石墨、稀土永磁材料等资源性产品。
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走“纯电驱动”路线,占据绝对主流。就的种类而言,国外以锰酸锂或者三元材料电池为主,国内则以磷酸铁为主,两者各有优劣。
从动力的市场份额看,日韩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LG化学、日本AESC、日本汤浅、松下等企业占据全球约60%的市场份额。国内实力较强的动力厂商则包括比亚迪、天津力神、深圳比克、普莱德、国轩高科等。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万向钱潮、中信国安、成飞集成、鑫科材料等。
比配套:充电桩短期难盈利
新能源汽车与充换电设施的关系就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新能源汽车与充换电桩是互为充分必要关系。
由于此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不成规模,加上充换电设施前期投入成本巨大,短期很难实现盈利,充换电设施建设一直低于预期。此前只有国网、南方电网、中国普天、中国石化等央企,从战略大局考虑进行充换电建设投资。在央企的竞争格局里面,国家电网又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主要因为其在增容配电的垄断,任何单位如需要更大的电容量,必须向国网申请配置变压器进行扩容。
不过在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多方推动下,2014年5月国网下发《关于做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报装服务工作的意见》,宣布放开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慢充、快充等各类充换电设施市场。短期看,市场放开主要促进居民区自用充电桩需求,从而带来相关设备需求的提升。目前在A股市场上生产相关充电设备的公司有许继电气、万马股份、奥特迅、科士达等。
但在占比最大的公共领域方面,国网及其他企业投资兴建的充电站目前均处于亏损状态。该领域投资开发后,其盈利模式仍然不明朗,这个市场的培育,还需政府在电价制定、税收和融资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否则逐利的社会资本只会停留在观望阶段。
比市场:各厂商抢占市场
2013年以Tesla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性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上市以来获得巨大成功,当年全球销量超2.2万辆。2014年6月Tesla宣布开放所有专利技术,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技术有望提升。
除Tesla外,2014-2015年将有10余款电动汽车在国内上市,这些汽车均是由宝马、大众、奥迪、奔驰、比亚迪等知名厂商推出,例如宝马i3、戴姆勒与比亚迪合资的“腾势”预计都将于9月上市,另外还有宝马i8、凯迪拉克ELR、奥迪R8、丰田FT-EVIII、大众E-UP及高尔夫电动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