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材料产业步入升级转型期 安全环保仍为重中之重

发布时间: 2015-01-16 10:13:38    来源: 高工锂电网
字体:

[摘要]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市场爆发的带动下迎来发展的机遇期,材料也随之进入转型升级的调整阶段,高端材料仍存在较大的替代空间。

  虽然当前启停锂离子电池面临着的主要挑战有高温与低温的矛盾;高温与倍率的矛盾;高温与安全的矛盾;安全与低温的矛盾;安全与倍率的矛盾。但是刘建生认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电解液与电极的兼容性改进来解决。

  刘建生介绍,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大概有3500万辆汽车会使用作为启停电池。只要电解液能做好相关的优化调整,将会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除了电解液的技术有待取得新的突破,新型的粘结剂在耐高压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技术的改进。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主席研究员王键认为,随着充电电压越来越高,对材料的耐高电压特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由于隔膜越做越薄,因此提高隔膜的绝缘性是非常重要的,粘结剂的重要性也开始凸现出来。

  “抑制电极膨胀的重要方法是添加粘接剂。但是,伴随充放电过程中极片的膨胀收缩,活性物质间的距离扩大,粘接剂聚合物会有伸展。”王键博士认为,理想的粘接剂在反复拉伸下能依然能保持高强度。

  锂电企业要有文化传承

  针对中国锂电产业的诸多乱象,有企业家分析认为是这个产业处在一个非健康的状态,缺乏文化传承,星源材质董事长陈键和武汉千里马电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敬文,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论述了重视企业文化内涵对行业的积极影响。

  “由于市场竞争的过剩,激烈的环境,导致了行业发展的不良情况。”陈健认为,由于终端产品使用垃圾电芯,垃圾电芯使用低端材料,这样就给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这也说明为什么国外这样的事故很少,而国内类似的事故却是比比皆是。

  中国的隔膜在国产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低端产能过剩,价格战持续不断也给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对此,陈键认为,隔膜行业需要树立重诚信、担责任的新风气。

  谢敬文则表示:“通过与日本、德国锂电企业间的实地考察与交流发现,国内锂电制造企业与德国、日本、韩国企业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产品质量把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政府对行业的支持力度等方面,还相对不够。”

  与此同时,国内的部分锂电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战略与技术路线并不清晰,并未真正地看清各细分领域的行业整体发展势头。

  他认为,国内锂电企业可借鉴、参考国际企业优良的文化传统、管理模式,比如德国企业注重企业培训,员工具有牢固的质量意识、注重独创性和研究开发、工作严谨与认真;日本企业的“精而专”产品发展路线,及其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放在第一位,个人能力与合作意识放在第二位等,都值得国内锂电企业的学习与借鉴。

  锂电安全环保成为重中之重

  锂电安全与环保问题贯穿整个产业链,从锂电材料、到电芯、再到应用。但在过去的2014年,无论是电池使用时的起火事故,还是材料及电池生产企业的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因而,锂电上下游生产企业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再一次引起业内的高度重视。

  “电池安全与环保问题贯穿整个产业链,威胁产业安全。立足于锂电行业的长远发展,锂电生产与应用的安全与环保问题急需业内的规范与解决。”新宙邦锂电与超容事业部总经理毛玉华表示,在电动汽车市场爆发的当下,安全成为最重要的指标。

  毛玉华表示,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电芯生产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而是贯穿于材料、电芯、应用整个锂电产业链的问题。

  对于电解液生产企业而言,目前存在四大安全隐患:其一,就生产场所而言,内部闪点低、饱和蒸汽压高、爆炸极限低,存有易爆的隐患;其二,设备与管线未统一设计,线路陈旧且修改多,企业对安全、环保管理投入不足;其三,自动化管理系统缺乏,大量采用手工作业,简易的小作坊中,安全隐患重重;其四,缺失本质安全、规范化管理,企业无相关安全、环保管理体系,工艺落后,装置陈旧,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导致小事故频发。

  对于改善行业内的安全与环保现状,毛玉华认为,设施、技术和专业人员的配备是基础;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是保障;结合锂电的特性、切实落实好相关的技术措施与应急预案是关键;日常的监督、检查和持续改进是行业发展的基石。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