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活跃,成果丰硕,有关膜研究论文纷纷在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据统计,2012年世界膜论文发表总量中,中国占世界总数的30%,位列第一;美国20%居第二。
宋显珠介绍说,中国膜工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合作模式已经初现雏形。全国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膜企业积极参与到膜技术、产品研究项目中。
据了解,中国膜产业已经形成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种分离膜工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海水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几大产业联盟。
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众多产学研合作企业与机构,例如杭州北斗星膜制品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的合作;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合作;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的合作;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等。
存在四大不足
未来集中精力突破
尽管近年来国内膜产业高速发展,但是陆晓宝认为,行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有些低端膜产能过剩、行业内良莠不齐、竞争不规范、高端膜研究不够等。
宋显珠认为,中国膜工业同时存在四大不足。一是发展基础不夯实,主要体现在高端膜材料、膜产品和制膜设备过多依赖进口。在原材料方面,聚砜、聚偏氟乙烯、聚醚砜及食品级聚氯乙烯等制膜材料50%~70%依赖进口;在膜产品方面,反渗透膜、纳滤膜、气体分离膜、血液透析膜、特种分离膜大部分依靠进口;制膜设备程度低,生产能力和技术精度相对较低,国内大型制膜生产线设备多由国外进口。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国内膜企业规模偏小,自主研发能力弱,虽然膜技术科研成果较多,但多数实用性不足,影响力也较低,与国外差距较大,核心技术和生产设备仍然受制于人,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创品牌、争市场。
三是融资渠道不畅。膜产业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然而在信贷方面,银行对中小膜技术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其严格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在直接融资方面,中小膜技术企业也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同时,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的渠道不畅。
四是产业环境有待改善。行业标准欠缺,企业和产品龙蛇混杂,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形成恶性竞争,企业水平、产品品质、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第三方检测平台较少,检测平台仅有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产品质量评价缺乏依据,同时对外出口也难以获得认可。
鉴于行业存在的相关不足,膜行业在未来发展中将集中精力进行突破。
宋显珠表示,要实现“十三五”中国膜工业产值翻番目标,行业需要采取一些列保障措施。
一是鼓励支持技术创新。依托骨干企业,示范建设几家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技术开发模式,加强联合攻关,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优化企业规模结构。形成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支持骨干企业组建大公司或企业集团;支持和引导百家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良性合作。
三是制定完善膜行业标准。健全膜产业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膜产品和工程企业资质认定和特许经营权制度;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完善膜产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协会和相关联盟的作用,开展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管理;积极借鉴引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推动膜产品标准修制定。